首页

首页我爱美脚专区视频

时间:2025-05-25 11:04:57 作者:(乡村行·看振兴)内蒙古东部小镇林下经济“茸光焕发” 浏览量:44808

图为工人们正在林间栽植赤松茸。徐艳双 摄

  中新网赤峰5月23日电 题:内蒙古东部小镇林下经济“茸光焕发”

  作者 奥蓝 林雨涵

  微风携暖至,新芽覆绿杨。这几天,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喀喇沁旗美林镇,千余亩赤松茸迎来栽植黄金期。

  走进种植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映入眼帘。三轮车来回穿梭,忙着运输养料和菌棒;栽种工人在专业技术员指导下,严格按照标准间距摆放菌棒。新种下的赤松茸菌丝在腐殖土层下悄然生长,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喀喇沁旗美林镇有林面积70万亩,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86%,森林资源资产估值近10亿元,人均拥有林地20亩,分布着油松、白桦、落叶松等40余种优质乔木。这里林下腐殖质层深厚肥沃,孕育出天然食用菌生长的理想环境,是“森林氧吧”与绿色宝库。

  2021年起,美林镇大力发展林下赤松茸种植产业,到如今,赤松茸种植面积预计可达1100亩。美林镇11个行政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7名村党支部书记牵头成立林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建成多个百亩级示范基地。

图为工人们正在食用菌加工车间搬运制作好的菌棒。徐艳双 摄

  蒋红茹2022年起成为种植户,这个种植季,她雇佣30多名工人,每人日薪130元。

  “今年我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准备栽种100余亩赤松茸。”蒋红茹告诉记者,赤松茸销路不愁,而且栽种验收合格还能获得政府补贴。

  按照当前市场行情,每亩赤松茸产量可达3000至4000公斤,亩产值约4万元。

  据介绍,喀喇沁旗已构建起“林下种植—菌棒生产—产品加工—销售推广”的一体化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中,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获取租金收益,参与种植获得每天130元以上的劳务收入,还能以合作社成员身份享受产业分红。另外,菌棒生产车间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不仅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还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增强了乡村发展活力。

  如今,这条紧密相连的产业链,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极大地增强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料图)图为游客在种植基地采摘赤松茸。徐艳双 摄

  在基地旁边的冷库前,务工村民仔细地削掉赤松茸根部的土块和须根,然后按品质分拣,再入冷库装箱保鲜。“像这样的算一类品,菌盖和菌棒粗细差不多,长度不超过7厘米,那些个头太大、开了伞的就是等外品了。”美林镇副镇长赵健楠拿起一朵赤松茸说道,喀喇沁旗赤松茸产品目前以鲜蘑销售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基地已与冷链物流企业合作,按不同品质,价格在2元至10元之间,纯利润每亩可达1.5万元以上。

  赵健楠还表示,林菌种植已成为美林镇推动特色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发展多菌种栽植、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是发展目标。

  “一到赤松茸采摘季,我更是迫不及待提前赶来,品尝新鲜美味的蘑菇,体验采摘的乐趣。远离城市喧嚣,整个人都感觉身心舒畅。”北京游客马桂英每年夏天都会来这里住半个月。她告诉记者,她喜欢这样的林间生活。(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新教育|广州中考体育考试超6成考生同时选择足球和一分钟跳绳

时至白露,秋风渐起,露水渐浓。此时,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频繁,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气温下降也逐渐加速,因此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我国国土辽阔,南北温差较大,此时,北方大踏步向秋季迈进,而南方离真正的秋天还有一段距离。总体而言,白露期间降水开始显著减少,但华西地区比较特殊,此时正是“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时节。

中原小城“换道”记

在这个重点实验室里,不仅仅是水稻,其他粮油作物及蔬果的创新型装备也在同步开展研究。 更加“新潮”的还有一款油茶果采摘机器人,为了让机械手可以识别出不同遮挡状态下的油茶果从而进行精准采摘,他们已经用计算机进行了大量的图片识别学习。

第二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在深圳举行

垦丁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麻策律师表示,“复活”行为是人工创造的“永生”,挑战了传统生死观念,应当进行伦理审查。从法律层面看,AI“复活”亲人可能涉及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争议。个人数据被用于训练数字分身模型,涉及数据采集、使用的知情权和决策权问题。

时习之丨坚持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 习近平引领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地科学研究不仅赋能传统产业,也支持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科幻电影里的“地下城”正一步步走进现实。地下空间是宝贵的国土资源,据《2023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累计建筑面积29.62亿平方米。探秘“未来之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有可为。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公布2024年第一批典型执法案例(非煤矿山)

杨先让、杨阳父女的《黄河十四走》是《汉声》杂志与大陆学者的首次重要合作。“这本书是在黄永松他们的鼓励和引导下才写出来的。”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创办人杨先让对记者说。出于教学需要,1986年起,杨先让带领师生赴黄河流域开展民间艺术田野考察,历时4年的14次走访,足迹遍及8省区,从黄河上游走到入海口,期间拍摄数千张图片,并整理出20多万文字。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